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003




剛來紐約時,有一次,為了買幾顆柚子當拍攝影片的道具,我搭了一個小時多的地鐵,去了皇后區的法拉盛(Flushing)。有句玩笑話說:「法拉盛是一個美國人會抱怨買不到美式食物的地方」。的確,這一個區域儼然像是中國的某個城市,或說台灣數個小鎮的組合(因為商家招牌都是繁體中文),我花了8塊錢買了3顆柚子(曼哈頓的中國城一顆8塊),另外去了香港超市買了10包味味A肉骨茶麵。



回家的路上,我被一間港式燒臘店透明玻璃前油亮亮的雞和鴨給吸引,雖然我真的很不想付小費(習慣上要給消費金額的15%),但幾個月來,我沒吃過什麼像樣的食物,心一橫,就走進去了。穿著黑色背心白色襯衫的服務生,問我幾個人?我用手勢比了個1。最後我點了牛肉河粉(雖然我媽常提醒我不要吃牛肉),但因為我想喝湯,能一次解決的話,比較符合經濟效益。



當時吃飯的時間約在下午4點多,客人只有兩三桌,但仍維持中國餐廳的特性相當吵雜,一對母女坐在我前面的座位,媽媽用廣東話問女孩要吃什麼,女孩用英文回她媽媽她不想在這間餐廳吃飯,我跟服務生要了帳單,準備結帳,拿起我iPOD裡的計算機算了要給多少小費,當時的我並不清楚到底要如何付小費,是像電影裡演的一樣把錢丟在桌上?還是直接說不用找了?



最後,我就看著這一對母女把她們漫長的一餐吃完,模仿她們怎麼付小費,然後再搭一小時多的車回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