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東時間8/10晚間7點30分,我懷抱著緊張又興奮的心情來到林肯中心的WALTER READE THEATER。兩個月前我就掌握可靠消息來源,林肯中心將舉辦李安電影回顧展,適逢李安新片《Taking Woodstock》即將在美國上映,我猜想李安一定會開始出席一些公開活動,不出我所料,7月下旬The 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公布8月的電影片單後,赫然發現李安會出席8/10的《與魔鬼共騎》放映,並參與映後討論。
特別的是,這次放映的《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是李安首次公開放映他重新剪接過的「導演版本」,雖然此片在美國的票房與評價均不甚理想,但仍有行家認為這是李安最被低估的電影之一。FSLC的簡介上如此說道:A special offering is the director’s cut of one of his very best (although sadly under-appreciated) films, Ride With the Devil, which Ang Lee and his close collaborator James Schamus will introduce and discuss on August 10.
李安上台致詞時表示,《與魔鬼共騎》是他電影生涯中至今唯一感到後悔的片子,他後悔的是剪接的部分。李安回應觀眾的問題時談到,他每拍完一部電影,就把所有東西丟出他的大腦系統,再也不去回想,因為他總是盡可能在製作過程中追求他心中想要呈現的感覺。《與魔鬼共騎》這個牽涉到美國南北戰爭的史詩片,對一個台灣出生的導演而言,是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他覺得自己沈澱過後再去處理這個他很感興趣並充滿疑惑的歷史時,他比較清楚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李安的版本比多年前上映時多了11分鐘,因為我沒有看過10年前的版本,所以無從比較。映後與會討論的有李安的編劇James Schamus、原著小說《Woe to Live On》的作者Daniel Woodrell、片中的黑人演員Jeffrey Wright等。李安被問到身為華人導演,他是怎樣選擇和處理美國文化的多元題材,並細膩深刻地呈現在他的電影裡,諸如藉由描述兩個中產階級家庭的危機,隱喻70年代價值崩潰的美國社會的《冰風暴》、美國文化中矛盾的英雄主義《綠巨人》、同志議題的《斷背山》到最近要上映的喜劇片《Taking Woodstock》,李安說他只做他很感興趣的題材,如果他發現沒有相關的作品時,他就會很興奮地想要拍成電影。他謙虛地說,他有很好的美國編劇、美國製片和一堆有潛力的年輕演員,他的才華是以他的方式組織這些元素到電影裡,並呈現他的視野。
映後討論 建議用最新版Firefox瀏覽器觀看(以符合影片比例)
多年前,我在書店看了張靚蓓/編著描述李安電影生涯的《十年一覺電影夢》,那種巨大的衝擊至今仍鼓舞著我,我無意冒犯任何導演,但如果你曾經在影視圈接觸過業界一定量的導演,你更會發覺李安的謙卑、才華和人生態度是如此不凡。

在紐約看到李安在爆滿的觀眾中,幽默地回應主持人與觀眾的問題,坐在最後座的我深深地覺得李安不只是一個走上國際舞台的台灣導演,他的故事更像一個渾然天成的藝術家典範,一個永遠不會也不該被埋沒的偉大電影導演。
延伸閱讀:
李安傳奇
李安的最佳女主角林惠嘉
華文媒體報導

(李安的太太、小孩)

(李安簽名)
我從來不是追星族,這一晚在紐約,莫名的衝動讓我堅持到最後,等李安接受英文與中文媒體採訪後,我在滿身大汗的李安旁,心跳暫停且故做鎮定地請李安的助理李良山先生拍下了這張合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